《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诗描写游子思念家人 ,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第三首诗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zá shī sān shǒu
杂诗三首
táng dài:wáng wéi
唐代:王维
其一
jiā zhù mèng jīn hé,mén duì mèng jīn kǒu。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cháng yǒu jiāng nán chuán,jì shū jiā zhōng fǒu。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jūn zì gù xiāng lái,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yǐ jiàn hán méi fā,fù wén tí niǎo shēng。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xīn xīn shì chūn cǎo,wèi xiàng jiē qián shēng。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白话译文
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其二
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
其三
才见冬梅开过花,又听到春鸟嘤咛。
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词句注释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为古代交通要道。
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玉阶:石阶,一作“阶前”。
赏析
一般的选者,只选第二首,也只对第二首评赏换言之,即选家对其一、其三往往不选,也更不加评赏。其实三首,三个片断,大类蒙太奇的三个画面,既是独立的,又是连贯的,具有逻辑关系上的因果性。陈贻焮先生也认为:“这三首诗虽然各自成章,而意思又互有关联,因此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解释”(《王维诗选》)。一般的解释,认为这三首诗是写爱情的,陈贻焮先生就这么说:“这是一组描写男女爱人别后相思的诗”(《王维诗选》)。陈铁民先生也持此说。但另一面讲,与其说是写人,不如说是自写;与其解读为写相思,不如说是写乡愁。
第一首“寄书”。见有家乡来船,生成寄书之念,然却用“寄书家中否”的问句表达,也妙在用问句,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己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似乎又没有寄。这种疑问,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更是因为“常有江南船”至而不见家书反馈陈铁民先生注曰:“二句渭常有江南的船,不知客寓江南的丈夫是否捎信回家?”(《王维集校注》卷七)但更有可能是,此乃游子复杂而微妙的家园之思,诗人久居京城,怀念故土,然怀归不得而生乡愁,连自已是否寄过家书都记不得了。这样的解读,此诗内涵会更加丰厚,而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杜甫的《述怀》也是以寄书的题材来反映极其复杂的想家心情的。其诗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也非常沉重。寄书家中,目的是想得到回复而知道家中情况,然又怕家中发生什么意外而害怕有家书来。同时还杂有漂泊沉沦而没有信心正视家人、面对乡亲的羞惭。
第二首问梅,其对于家园的断肠之思,凝练于一个“问梅”的细节上。仿佛只是一般性的寒暄,很寻常的询问之辞。而从深层看,则是一种精神煎熬后的过望大喜,是一种久处孤独后而急于消渴的情感冲动。见到故乡来人,生成一种惊喜状与探知欲。身在异地,久为异客,长期处于一种“失空”中,家乡的梅成为诗人心底最温馨的记忆,梅也具体为家乡的所有,具体为诗人所想问的一切,问“梅”是诗意的,也是诗的作法宋之问有一首叫作《渡汉江》的诗,可以比照来读,其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因为诗写在其遭贬泷州而从贬所逃归时。此诗写得极为精彩的就是欲知家中近况而又不敢动问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此在所特有的万般痛楚。王维的急于要问,与宋之问的不敢动问,表现的同是一种复杂难言的人生况味。王维以反观家园的姿态,其情感指向极其明朗,流露出对于当下的厌倦,对于异乡的逃离,正因为作者当见到家乡来客时,才顿然升腾起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与温暖感。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正可深长思之。
第三首诗是问“梅”过后,承“梅”而发。“已见”“复闻”,不仅是动作的连续,也是程度的加深,是愁心随着时问的流逝而加剧的过程“寒梅”开过,“春草”又生,人生进入了乡愁的季节,愁心如春草猛长。一个“畏”字,是备受怀乡之精神熬煎而迫生出来的畏怯心理。愁心生“畏”,是写一种心理逃避,是“畏”对现实的逃避,非常想定格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非常需要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慰藉。此“畏”中包含了诗人急切怀乡时的那种忐忑慌乱、紧张疑虑、焦灼烦躁。这种心理刻画,非常独特而微妙,骨子里都有一种孤独情结,是一种遗世孤独的寂寞,是一种渴望还乡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孟津时。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便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作,其中咏孟津的诗就达九首。这组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