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孩子孩子做诚实守信的人,但成长路上,孩子可能难免会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撒谎的情况。
这时可能有些家长就犯难了,直接批评发泄怒火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或畏惧,似乎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置之不理,又害怕任“不诚实”随意发展,酿成大祸。
其实不必担心,只要我们理解撒谎背后的孩子心理,冷静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这个成长难题迎刃而解。
孩子的撒谎行为有不同类型,但是背后原理却一般是因为恐惧或者愿望。
夸张型撒谎,一般指夸大事实,虚构想象的谎言。
比如,说自己家的房子有操场那么大,自己养的小狗会说话。
这类谎言一般是由于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把自己以为的世界和实际的世界混在一起。
随着孩子长大,这类“童言无忌”的谎言会自然减少。
自我保护型撒谎,往往因为怕被罚而撒谎。
比如,孩子昨天忘记交作业,怕老师发现被惩罚,于是自己拿红笔模仿字迹批阅,说交过了。
虚荣型撒谎,往往为了得到赞许而撒谎。
比如,为了得到爸爸妈妈们的称赞,谎称自己课上得了最多的小红花,是班里的第一名。
利益型撒谎,往往旨在得到实际的好处,而不是口头赞誉。
比如,爸爸答应了考100分就带自己去游乐场,虽然自己没考到,但是为了能去玩儿,撒谎说自己得了满分。
虽然种类不同,但是概括而来,只有两种动机,即“恐惧”和“愿望”。
要么是对惩罚的恐惧,要么是对赞许和利益的愿望。
孩子撒谎的确不对,但根据其动机,却并不是习惯成性的不诚实、恶劣的品质问题。
只要接下来正确应对,就可以从容地解决问题。
另外,父母能够理解动机,接受情感,以宽容的心接纳,平和解决,也可以反过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削弱孩子的撒谎动机。
找到孩子谎言背后的缘由,以冷静平和的态度,具体事件具体分析,是有效解决的关键一步。
美美上次数学测验没考好,因为恐惧妈妈的批判,所以骗妈妈还是说没有考试,蒙在鼓里的妈妈直到老师打电话才知道美美成绩的严重下滑。
美美妈勃然大怒,迎面就是一通连环炮“最近考过试吗?为什么要骗妈妈!骗人的真是坏孩子!”美美一下惊恐害怕,后来更不敢就学习问题和妈妈沟通了。
这种“明知故问+质问”的沟通模式就像“警察审犯人”。
先是把孩子放在有罪的审判椅上,然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言语里只有否定责备。
这样反应,孩子要么侥幸心理,继续撒谎,要么因为更害怕而继续逃避,并且关上了和父母沟通的窗户,使现在和未来的问题更容易积压,而得不到解决。
相反,假如美美妈妈能平复情绪,以平和的语气说:“老师说不理想,能一起看看吗?”,也许结果就不同。
先直接陈述事实,暗示孩子妈妈已经知道,撒谎也没有必要,同时以稳定的情绪反应减少孩子的恐惧。
接着,可以把目光引导解决问题上,告诉孩子,自己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也希望它没有发生”,并问孩子觉得该怎么解决。必要时,可以说出自己的期望。
少指责,多沟通,让孩子被理解,以不被惊吓的方式自我反思、认识错误。
撒谎的背后往往是孩子遇到了困难,引导孩子共同面对,可以一方面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给孩子一种“有爸妈帮我,何必撒谎”的底气。
李玫瑾在讲座中曾提到自己面对女儿分数低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如实说了自己哪科分高、分低及具体多少分之后,如果考的不好,李玫瑾会先用一句“遗传不好”来调侃,轻松气氛。
然后她会问孩子“那为什么考不高?”、“是学不懂还是不好学?”,来引导孩子分析、解决问题。
而如果孩子坦诚地说“认真学也学不懂”,她也会建议不妨将来换一条路、换个方法走,毕竟人总有擅长和不擅长。
经过一次次对危机的解决,孩子会发现即使有问题,家长也会在身边。
从而对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得到增加,就会发现没有撒谎的必要。
相反,如果家长不宽松、不民主、不接纳,一来只会加剧问题,二来会使亲子间的关系和沟通僵化或是矛盾被激化。
解决问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就要首先用那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我们希望孩子面对问题不慌张、不逃避、不撒谎,就应该会引导孩子解决。
孩子撒谎不是品质恶劣的大事,只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
只要我们能合理引导、冷静应对,就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