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达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所以该诗的风格也因此受到影响。
wǔ yuè wǔ rì
五月五日
sòng dài:méi yáo chén
宋代:梅尧臣
qū shì yǐ chén sǐ ,chǔ rén āi bú róng 。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hé cháng nài chán bàng ,tú yù què jiāo lóng 。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wèi mǐn shēng qián hèn ,ér zhuī mò hòu zōng 。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yuán xiāng bì tán shuǐ ,yīng zì zhào qiān fēng 。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译 文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赏析
端午是每年的五月初五,这时是仲夏,是顺阳登高的好日子,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屈原投水自尽的日子,这个节日因而也与纪念他有关。
那他的一生有过怎样的经历呢?
他原本是楚国的贵族。当时是战国时期,中国分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在这七国中,以秦国、楚国两个国家的力量最强大,这两个国家都有可能统一天下。
身为楚国的一份子,屈原自然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称王,因此他尽全力辅佐当时楚国的国王楚怀王,并且得到了楚王的信任,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受人嫉妒,屈原遭到诬陷,并被楚怀王疏远。几年后,秦国约楚怀王在武关这个地方见面,屈原坚决反对,然而楚怀王不听屈原劝告,结果被秦国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楚怀王之后,楚国的国君是顷襄王。顷襄王同样不信任屈原,将他流放沅湘一带。在屈原流放的同时,楚国日渐衰败。
终于,在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逐渐被侵略,终于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以自尽。可以说是为楚国而殉葬。
在屈原去世后,人们为屈原的爱国与忠贞而感动,不但端午节成为了一个与屈原有关的节日,也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与屈原有关,这首宋代梅尧臣的《五月初五》诗歌,便是一首写屈原的诗歌。
这首诗开头写:“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意思是说,屈原已经投江死去,楚人非常悲哀,因为屈原不被楚国的国君所接纳。
楚人,是指楚国人,楚国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这些人是屈原的国人,不容,是指屈原贤能,不为楚王所容而遭放逐。这两句是写屈原沉江与楚人的哀悼。
接下来:“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奈:是如何的意思。谗谤,是指谗言和诽谤,指小人对屈原的诋毁。蛟龙是传说中使洪水泛滥的巨龙。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谗言和诽谤如何能抵挡了,人们只能试图驱赶河中的巨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泯,是消除,恨,就是遗憾。屈原空有一身抱负,可是到死他的才华也没能挽救楚国,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们不能消除屈原生前的遗憾,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屈原当年被流放,是在湖南的沅水、湘水一带,这是湖南境内非常重要的两条河流。诗人最后说:“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意思是说,屈原对于后世的影响,就像他生前走过的沅水、湘水一样,那碧绿的潭水至今仍然映照出两岸的千重山峰。
这首诗的作者梅尧臣是宋代人,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皇帝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传令各地官府组织像赛龙舟这样的活动,以纪念屈原。
此后,“端午节”才正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今天当我们吃粽子过端午时,小朋友们,请不要忘了屈原的故事,因为这种与国家共存亡的信念,是屈原用他的生命来实践的。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以来人们始终都纪念他的原因。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