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什么?重视家风,尊重家风,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家风,甚至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家风,曾是中国很多望族的一大传统和特色。在当今社会,谈及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对于每个家庭和孩子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家风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怎样重建或传承好家风?
成年之后,我们很难想起小时候父母到底对我们说过哪些话,但我们就是长成了不同的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在采访中,赵老告诉我们,人与人这些不同的根源其实就是家庭给予每个人的痕迹,持久而深刻。然而这种深刻的痕迹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的。家庭熏陶,其实就是家风。
家风是“生态环境”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风就是生态环境。所有的成长其实都一样,最需要的不是某种单一的给予和关注,而是对整个环境的构建和良好生态的呵护。
现在有时候,父母太过重视那些能立竿见影的养育方法或策略,却忽略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家风建立、传承和熏陶,就是那个重要的生态环境。而且这种生态环境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全面、深刻且无意识的教育。
教育中,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往往不被受教育者所接受;而无意识的教育才更容易被孩子“收到”,更有效。所谓的教育无痕,道理正在于此。
家风是磁场
家风应该像物理学上的磁场。人在某个磁场中,会不由自主地朝磁场的方向运动。如果家庭也有磁场的话,生活的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也会不由自主的朝着家庭所期望的方向前进。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父母的过度干预和用力。但如果家庭的磁场不够强大,或者说家庭的磁场与父母对孩子期望背道而驰的时候,再多的育儿招数、攻略都养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就是家风的重要之处,也正是它的神奇之处。
家风的磁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才是真正有益的教育,是主动性成长,是一个人一生中都很重要的一种素质。一个孩子的未来,是需要看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俗话就是说看后劲。而自我发展是和自我教育分不开的,家风就可以做到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有后劲!
家风是“遗传”
家风也和生物学有相似的地方,它是会遗传的!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当然,在遗传的过程当中,随着这个家庭所处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也会有一些变化,甚至变异,但最基本的部分不会变。如果最基本的核心要是变了的话,那就不是家风了。
因此家风的建设和传承也应该是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家训、家规也许只是家风传承的一种表达形式,大部分家风的传承是口耳相传,就那么固执地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家风建设不是能马上立竿见影的事,也不是一朝能够实现的。而且,家风建设不是从孩子开始,而是从父母开始,有时候甚至从祖父母开始。
好父母决定好家风
建立好家风,首先是父母的修养。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把孩子教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父母得好。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得优秀。中国有句老话儿叫“打铁先得自身硬”,中国人一向讲究以身作则,所以在教育中,当然必须也得以身作则,父母先把自己做好。所以一个家庭家风如何,当然是父母决定的。甚至,家里辈分最高的人,是决定家风的人。现在很多祖父母会参与到小家庭中,和年轻父母一起育儿,这对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不可倚老卖老,要给全家做好榜样。
让家风统一教育目标
教育策略可以多种多样,但教育目标应该保持一致。家风可以让全家的教育目标没有偏差。
养育孩子不要单打独斗,应该形成一个教育者整体。当然这不是说教育方式要保持完全一样,只要能互相配合好,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养育目标是否一致。而想有效形成目标一致,家风建设是非常好的纽带。它能让家庭形成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样无论是家庭组合中有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大家都可以把自己放在整体里,然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有各的养育策略和方法,但最终的养育目标是保持一致的。
家风建设要面向社会
家风的建设要面向社会,甚至面向世界。其根本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精神,是如何做人。
家风建设不是一件过时的事,反而是一件非常有远见、有战略眼光的事。越是在快速奔跑的时代,家风建设就越重要。因为中国必将用一个了不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中国人用什么状态展现自己,这和一个人的家风如何息息相关。
家风建设也要面向社会,甚至是面向世界。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演习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的坡度,让孩子能很快融入社会。
所以,究竟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孩子究竟成什么才叫好?不是父母自己看着好就好或老师看着好就好的事,最终、最有权威的评判者是社会,是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说,孩子只有知识和学历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也不能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他身上的那些从家风中生长出来的做人最根本的素养,包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那种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