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é。蛰表形声。从虫,执声。本义为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易·系辞下》、《吕氏春秋·孟春》、《尔雅》、《说文》等均有记载。《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吕氏春秋·孟春》:蛰虫始振。
一、蛰什么意思
1.蛰地:谓潜藏在地下
虫类伏藏洞穴不出
掌攻蛰兽。——《周礼·穴氏》
2.蛰户:动物藏伏的洞穴,喻潜藏而未披露
久蛰之人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蛰藏:蛰居,潜藏 蛰藏于洞窟之中
4.蛰虫: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虫子
5.蛰伏:动物冬眠;指人蛰居
6.蛰居: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7.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在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8.海蜇: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灰红色,叫海蜇头。
9.蛰蛰兮:《诗经.螽斯羽》蛰蛰兮
二、蜂螫是什么
蜂螫是指由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尾部的毒刺刺伤皮肤所引起。蜂类尾部的毒刺均与毒腺相连。螫入后,毒腺中的毒素通过毒刺注入人的皮肤,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经蜂刺螫后,局部立即有明显的灼痛 和瘙痒,刺螫处有小出血点,很快红肿,甚至起疱。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同时被多数蜂螫,可引起大面积肿胀,偶可坏死,并可出现恶心、无力、发热等。大黄蜂螫伤,尚可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三、惊蛰是什么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三个节气。公历每年3月5日-3月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气候特点:“春雷响,万惊蛰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四、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字部】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