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书这种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为好,但是在现在纷繁杂乱的营销时代,还是有许多“不是很走心(实用)”的书掺杂其中。要把小钱包里的money花在有价值的书籍上是作为一个书狗最需要理智去做的事情。
◎下面的这份书单 送给每一个热爱并认真生活的你◎
营养圣经
吃什么?如何吃?这是我们人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帕特里克·霍尔福德根据多年研究成果撰写营养学普及读物《营养圣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营养学知识,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提出了改善饮食的可行性建议。对预防病痛,提高免疫力,摆脱抑郁、失眠等亚健康状态等有直接帮助。
乌合之众
“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并非天才的智慧。”
回望过去,远如郁金香泡沫,近如钱宝崩盘,这些事件的参与者如今在我们眼中可能都是傻瓜。然而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多傻瓜吗?再看看贾跃亭事件,贾跃亭在成为“老赖”之前可是颇受追捧,难道那些追捧他的媒体人、投资人和商界大佬也都是傻瓜吗?
如果你想搞清楚为何人们总会被群体影响着干一些傻事,这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你绝对不能错过。
情绪急救
如果你曾经被负面情绪压垮过,那你应该也非常讨厌这种让人抓狂的感觉!尤其心烦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心情好起来!而这本书就是针对情绪崩溃的速查手册, 或许能帮到你。书里包含了——被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心理反刍、内疚、失败和自卑这8种情况下,如何对自己糟糕的情绪进行急救的干货。比如,不擅于情绪管理的人往往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就是情绪的“反刍”—就是会反反复复地陷入过去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而书里给出的处方就是,切换自己反思的视角,让自己悬浮在事件之外,来隔绝自己的反刍情绪。道理看似非常简单,但书里的练习方法绝对是有可行性的!
推理的迷宫
罗辑思维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的:一个人,如果头脑牛逼到了一定程度,哪怕只是演的,他也能创造一种迷人的性感。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哲学史上出现过的悖论、谜题和方法论,除了有经典的哲学假说,比如开篇“缸中之脑”的悖论,讲的就是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大脑对外界的感知,可以通过刺激头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来获得真实的感受,即使你没有在特定的情景里,做着特定的事,但只要给予大脑适当的刺激,依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会有各种难解的思维悖论。还有芝诺悖论;也会提出一些实用的思维工具,比如奥卡姆剃刀原理。在这座迷宫中,每一扇门都有前人打开过的痕迹。沿着他们的痕迹,我们也就把人类的思维彻底梳理了一遍。
好好讲道理
那些嘴比较慢,不擅长吵架的小伙伴们,遇到这本书就有福了!它能教你如何慢条斯理,有理有据地把“杠精”怼得哑口无言。书里总结了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谬误,以及相应的,好好讲道理的正确示范。比如,我们最常遇到的思维谬误就是循环推理。
有时别人的一段长篇大论,你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他并没有给出证据,只是一直在重复观点而已。举个例子:“这所大学完全是家长作风(结论),因为他们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前提)。”
你瞧,它的前提和结论完全是一件事情,实际上是没有逻辑的。所以书里总结了十条一般性的论证原则,你可以一一对照,来审视一下自己的逻辑水平,到底过不过关。
黑天鹅
人们曾经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直到第一只黑天鹅被发现,把人类曾经确信无比的“常识”,击得粉碎。于是就有了一个词叫“黑天鹅事件”。
正因为出现黑天鹅的不可知性,人们才觉得无比震惊。因为人类这个物种从起源开始,就不断使用各种手法(科学、文化。。。)来加深自己对世界认知的确定性。
比如教育行业里,最顶尖的老师总会说:“这道题,70%会考到!”学生会觉得思路清晰。如果老师说:“这道题可能考!”学生的迷茫可能就会多一些。
百分数给了人们若有若无的确定性,但从理智上来说,百分数体现概率,本身就代表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不确定的事情,人类也倾向于利用百分数给它搞的好似确定一般。
宗教对世界的解释,也起源于人类最早试图探索世界遇到未知时的假象。
但如果有天,因为一个小事情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你多年来罗织并加强的确定性,对你的价值观冲击,可能是致命的。
瞬变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变得更好。但书单狗也知道,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很难真正做到改变。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当然就是……懒!这本书虽然标题叫做《瞬变》,但其实写的是进行改变的实际步骤:
1. 为改变找到一个一目了然的目标;
2. 为改变找到一个闪光点;
3. 为你的改变找到一个情感化的理由。
你想要你生活的哪一部分变得更好?什么是能让你持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最后,怎么做?具体的方式是?
思考这三个问题,再看看这本书里有趣的案例,绝对比一个人瞎想要有效得多。不要踌躇,不要找借口,往光最亮的地方去,不要停下。
情感依附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本书为了弄清楚家庭、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用了整整三十年,跟踪了76个孩子的人生历程。
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所以最重要的并不是任何的教育方法,而是父母本身的示范作用。其实,不止是孩子对家长的依附,家长也会依附于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家人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从而温柔地接受并适应这种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