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二十三:西游记读后感
朱毅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书中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唐僧师徒取经途中离奇经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一次拿出那本在书架上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倒一杯香茗,没翻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历尽艰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的反义,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书中抓住了师徒4人的各自特点,对各个人无物描写的栩栩如生,虽然他们师徒4人的样子不同,三个徒弟的样子长得有点可怕,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和正义之心,他们在与妖魔鬼怪的打斗中,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不知帮助过多少需要帮助的人,为了取得真经,他们不怕困难,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书中塑造了4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人妖不分,心地善良;孙悟空武功高强,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任劳任怨;猪八戒贪财好色,好吃懒做,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4人之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师傅,取得了真经,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一路保护师傅,即使师傅误会了他,将他赶走,还不忘叮嘱八戒碰到妖怪要提他的名字,一听师傅有难就立即回来救他,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就翻出十万八千里,手中有一根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敢于与强大势力做斗争,其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了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我敬佩他们的执着及不为艰险的坚定信心,孙悟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一想到自己遇到困难的事情,经常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就感到惭愧,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要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努力,这就是胜利。
读了《西游记》,我知道了要想取得真经,除了靠本领,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我有这份精神,我就一定会放到学习上,让我的进步如火箭一般飞速上升。
篇二十四:西游记读后感
杨钰沛
我们读《西游记》时,肯定会对一个形象十分钦佩,那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一生可谓是无比坎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石猴,到一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再到一个忠诚坚韧的取经人,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其中最大的转折点应该就是石猴当选美猴王那一段了。
在石猴当上美猴王之前,他和山中走兽都一样,生活环境,饮食起居,都十分普通,但是有一天,群猴想进山涧瀑布里去,却都不敢,怕一个不慎丢了性命,但是孙悟空,却在别人都不敢去的条件下挺身而出,没有丝毫犹豫,跳进了瀑布,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一般人缺乏的就是这种勇敢,孙悟空的“敢为天下先”,铸就了他的一生。
最后,孙悟空不仅进去能出来,还找到了水帘洞,给猴群做了巨大的贡献,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美猴王。当时,孙悟空是靠人缘当选美猴的吗?是靠贿赂称王的吗?不是,那么他是靠什么称王?是靠勇气,一道瀑布的出现只给石猴带来了机遇,这一缕机遇,想拿住它只能依靠勇气。而孙悟空如果没有称王,那么他可能就只能继续默默无闻,像普通的走兽那样死去。
孙悟空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现实中有多少人,因缺少勇气,与机遇擦肩而过,也有多少人,因有勇气,抓住了人生中的一次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自己有所作为,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你想让自己出人头地吗?你想让自己在某个领域有地位吗?那就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吧。
篇二十五:西游记读后感
姜宇珊
看完第一回后,我对“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句话深有感触。
成功,有人走的是捷径,甚至有人走的是歪门邪道,但更多的人走的是正道。他们凭实力,靠作为,一步步赢得让无数人艳羡的地位。《西游记》中的石猴,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原著中,美猴王自石头中蹦出,无父无母无人脉,可谓“三无人士”。所以人脉的想都别想,谁也不认识他。山上有吃不完的野果,数不清的“仙境”,都是“猴尽皆知”的地方。那么是什么使他当上了猴王的宝座呢?毫无疑问,是他发现了水帘洞的作为。那时群猴连呼三声,无人敢应,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小命休矣。可石猴却敢为天下先,见无人敢应,就挺身而出,没有拖泥带水,优柔寡断,也没有犹犹豫豫,抓耳挠腮,只有干脆利落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石猴的勇气也在无形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石猴发现水帘洞,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群猴后,群猴也仍然不自己跳进去,而是让石猴领头,他们跟在后面,说明群猴依然胆量不够,需要一位称职的领头人,这时石猴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果敢,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带了这个头。事实证明,发现水帘洞后,石猴的威信明显提高了,就连胆小的猴子也只是犹豫了一会儿,终究跳了进去。石猴因为有了作为,也渐渐有了一定的地位,这充分诠释了什么是"有作为才有地位"。石猴先是与无人敢应的危险机遇中紧紧抓住了机会;然后又于发现了水帘洞后,提出久住于此的有效建议;后又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这三件事无一不需要智慧和勇气,也正是这三件事成功地将石猴推上了"美猴王"的高位。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石猴的成功告诉我们:地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而是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只有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篇二十六:西游记读后感
王紫瑜
出身不凡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憨厚老实的沙僧、心地善良的唐僧,师徒四人在《西游记》一书中,跋山涉水,艰苦奋力,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来到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其中《三打白骨精》于我印象最为深刻,师徒四人西行路上,遇到一个白骨精变成的姑娘,这白骨精想吃唐僧肉。悟空看出这是白骨精,上去就打,白骨精留下一个尸体,化作一股青烟离去。第二次,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头,又被悟空认出,悟空金箍棒一挥,白骨精又留下一具尸体独自逃离。第三次,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婆婆,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妖怪的戏法,上去一棒,打死了白骨精。在唐僧看来,悟空连续打死了三个无辜的人,便将他赶出了师门。读到这里,我的心中非常气愤,唐僧你怎么如此愚蠢,那三人实际上均是白骨精所杀,怎么能怪罪孙悟空呢!因此,我便把《西游记》放下不看了。
一天,我们班级发生了一件事。上体育课时,女生们嘲笑了男生们的蹲起动作,于是男生就用球砸向女生。我当时不在现场,但在我一个女生看来,大部分男生的体力都比女生强,所以应该让着女生,怎么能和她们打架呢?事后,我再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是女生们先嘲笑男生,男生才会生气,才会反抗和报复。换作我,我应该也会如此吧!
于是我想,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三打白骨精》会怎样?我又重读了一次,发现这并不是唐僧的错,唐僧是“局外人”,他没有火眼金睛,他看到的“真相”是悟空打死了一家三口,这于心地善良的唐僧来说,罪不可赦呀!我突然理解了唐僧当时的恼怒和伤心。
是啊,同一件事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定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同样的情景中也会看出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换位思考。
《西游记》中还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等着我们去探个究竟呢!
篇二十七:西游记读后感
周鑫烨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并且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行侠仗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成功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如果一个团队能保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团队合作是取经之路的基础,团结一心是取经之路的保障。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由衷地佩服师徒四人的毅力,面对众多艰难险阻,他们最后依然能够披荆斩棘,共克艰难,坚持到了最后,并取得了真经。我想如果换作是我,恐怕还没遇到几难就想要打退堂鼓了。但是,如果把“我”改成“我们”,说不定会大不相同。唐僧师徒四人最终取得真经靠的是四个人团队合作,上下一心,缺失了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导致取经失败。有的同学也许会认为孙悟空这么厉害,取经路上大部分的妖怪都是他打的,即使没有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只凭他一个人是不是也能取得真经呢?当然不是。孙悟空虽然很厉害,但是西天取经长路漫漫,一路上除了打妖怪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考验,而只有师徒四人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最终取得真经。取经路上妖魔鬼怪横行,所以本领出众的孙悟空负责降妖;路途遥远且行囊众多,所以吃苦耐劳的沙僧负责挑行李;长路漫漫且路上无趣,所以搞笑有趣的八戒负责活跃氛围;遭遇打击时有人会信念动摇,所以坚韧不拔的唐僧负责坚定大家的信念。最后,师徒四人就是靠着这种团结一心的团队精神,攻坚克难,最终成功抵达西天取得真经。由此看来,吴承恩先生通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一个团队中,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有其各自作用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能取得成功。
在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我们同样要懂得团队合作和团结一心。假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我们只顾着自己一个人向前冲,而不配合队友传球,那么就算我们再强大、跑得再快,又怎能靠一己之力赢得对面的十一个人呢?所以,不懂得团队合作和团结一致,最终只会让我们错失良机,从而导致输掉比赛。记得有一次我们校编程队要投稿参加编程比赛,其中一个队员跟队友们闹别扭了,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去设计自己的作品参赛,结果他的作品落选了。但是我们剩下的其他队员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设计出来的作品最终获得了大奖。评委对我们的作品赞不绝口,称其“十全十美”,并且点评道:“你们很团结,把每个人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最终才能做出这个优秀的作品。”因此,有了团结与合作,我们才获得了成功。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身影,他们那欢快的步伐和坚实的背影仿佛在告诉我:团结,能让一个团队成功,甚至变得十全十美。
篇二十八:西游记读后感
李歆然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说过:“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道处,即是灵山。”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他们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本章回小说。猴王横空出世、大闹天宫、真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红孩儿……一些经典内容,其中令我难以忘怀的必然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的肉可以长生不老,许多的妖怪都想吃他的肉,白骨精也不例外。白骨精我觉得她非常可怜,三次伪装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所看穿,还差一点儿就被打死。不过这一难,最可怜的还是孙悟空。善良的唐僧因为没有神力,而误会孙悟空,使师徒两人就此失去情义。唐僧会因为没有法力神通的孙悟空的保护被吃掉,所以即使会闹别扭,也只是一时,毕竟他们还要取经。在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再三劝说的情况下,孙悟空还是在关键时刻冲出来保护师傅
这一章,让我想起了一件事。由于妹妹的到来,我的家庭地位从第一变为第二。而我却愈发生气。妹妹一开始住在我家,整天闹。她总是会掐我,而我有时不为所动,有时怒发冲冠。直到有一次,我终于忍受不了了,反手掐了她一下,她立马嚎啕大哭,变脸变得比翻书还快。妈妈听到哭声,跑过来抱起妹妹,看到了她膀子上的掐痕,立马翻脸骂我。可妈妈不知道,我身上的掐痕是妹妹的十几倍。但是,我还是会爱着我的妹妹,零食给她吃,玩具给她玩。而且,她现在也听话懂事了许多。
通过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这一章,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责怪别人,有些事情并非你亲眼所见,严重点可以成为一生的痛。
篇二十九:西游记读后感
马寅翔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原来是一个普通的石猴,他是怎成为美猴王的呢?
话说孙悟空原为一个石猴,没有父母,没有亲戚,也没有人脉。但表面却和众猴一样。
有一次,他们出去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瀑布,水很急,一只猴问,谁敢去找源头,可他连喊了三次后,只有石猴出来,直接跳入水里,发现了水帘洞,带领大家发现了这块新大陆,于他便成为了美猴王。
其实,那瀑布虽然样子汹涌,但里面是水帘洞,众猴都被瀑布恐吓到了,可是那一点儿也不危险,就算换成另一只猴,他也能平安归来。所以说孙悟空能当上美猴王,绝不是因为他武功有多厉害,他有多聪明,而是他十分勇敢,不像众猴那么胆小,敢为天下先在跳进去的同时,他还发现了水帘洞,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就是在石猴出来时,告诉他们没事了,他们还是很怕,不敢进去,那石猴只好带着众猴进去了。这说明了众猴的胆小,也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美猴王。
同理。我们人也一样,要抓住机会,不要害怕,不要退缩,敢为天下先,只有尝试过,才知道难不难,行不行,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水帘洞在没被发现时,只是一个小洞,后来被人发现了,成为了家。我们要做有地位的美猴王,不做儒弱的众猴。我们也要相信,地位不是靠金钱和人脉来的,有作为才有地位!
篇三十:西游记读后感
施梦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一本书我读了很多遍,这本书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火眼金睛,武艺高强,为民造福。其中《三打白骨精》是我最喜欢的一章。
故事讲的是孙悟空他们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遇见一位姑娘,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了这是白骨精变化而来的,便用他的金箍棒把她打死了;第二次白骨精又假扮成姑娘的娘亲——老婆婆,也被聪明的悟空识破了,孙悟空两次将妖怪的肉身打死,但是他的师父唐僧不识妖怪,反而责怪孙悟空连伤母女二人,故意行凶杀人。第三次白骨精又扮成老爷爷再次来到他的师父唐僧这里,孙悟空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妖怪,为保证师父的安全,强忍着经箍咒的痛苦,将妖怪再次打死了!唐僧觉得孙悟空不听管教,伤害生灵,就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孙悟空他疾恶如仇,火眼金睛。而唐僧肉眼凡胎,不知道哪个是妖,哪个是人?孙悟空强忍着经箍咒的痛苦他都要把白骨精打回原形,绝不能给妖怪留一条生路。
像这种疾恶如仇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警察叔叔抓坏人,军人打败敌人。也告诉我们对坏人绝不能心磁手软,否则会后悔莫及。古时候有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就是这样,有一位善良的农夫回家时看见罐子里装着一条蛇,那条蛇说“农夫,你能救救我吗?”农夫听后,把罐子打开,蛇被放了出来,而就在这时,蛇把农夫缠起来说:“我要吃了你!”你们看,心磁手软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看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多思考、学会分辨,才能不被坏人欺骗哦。还告诉了我们不能心磁手软,要坚持想法。《西游记》就是这么的精彩,你们喜欢读哪些书呢?
篇三十一:西游记读后感
席云起
“腹有诗书气自华”,《西游记》就是这个“书”中的典范,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的神魔小说,为书中楷模,是中国四大名著中一颗璀璨的星。
这本书主要讲述唐僧托观音菩萨之命,去西天拜佛求经,一路上,收复悟空、悟能、悟净和白龙马,他的徒弟们斩妖除魔、降妖除怪,保护唐僧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修成正果。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三打白骨精”,我并非因为这个故事脍炙人口而喜欢他,而是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孙悟空对唐僧的恩情不忘和对取经的忠诚。原文中写的主要是: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变化而来的人形,可唐僧肉眼凡胎不认得妖精,接连要贬孙悟空,可最后一次要贬的时候,孙悟空说他还没有报师恩,不能走。这不是死乞白赖,偏不走,而是孙悟空真正的心里的这种忠心,与感恩。因为他想起了师傅把他从五行山解救出来的恩情,师傅平时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一开始只是一只骄傲霸道的石猴,虽然他神通广大,可是师傅的教诲让他不断成长。
最终唐僧坚决要赶走孙悟空,悟空无奈只能离去,临走时,他并没有对师父错怪自己而心怀怨恨,依然叮嘱师弟们要小心谨慎保护好师父。
这就是孙悟空对师父的深厚的感情,尽管孙悟空几度被唐僧误会,但他仍对唐僧忠心不改,他的这种品质是凡人不具备的,因为他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所有人都有缺点,尽管孙悟空神通广大,但他急躁,火气大。这就是《西游记》的一个特点,绝对没有完美的人,给读者一种心里的共鸣,使西游记成功。
篇三十二:西游记读后感
崔方宸
相信同学们都读过《西游记》,我也一样。初读《西游记》,只觉得孙悟空神通广大,唐僧愚昧不堪,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僧勤勤恳恳。再读《西游记》,却发现此中别有一番韵味。
唐僧一心向佛,便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着,他和他的三个徒弟即使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也从来没有将“西天取经”这件事抛在脑后,回到长安。而是决心通过这些考验,最终并修成正果。
唐僧肉的味道不知道怎么样,但是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因此所有的妖怪都想吃唐僧。但无论怎么样,唐僧的三个徒弟总会使尽浑身解数,有时还会请菩萨相助,就是要解救出唐僧。
有一次,唐僧师徒们西行的时候,途中遇到一小妖——红孩儿,他诡计多端,武艺高强,心思缜密,法术高超。他假扮成男童将唐僧掳到火云洞。红孩儿准备将唐僧蒸熟后与其父牛魔王分享。孙悟空为了解救师傅,大战红孩儿,几番交战下来,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熏得眼花缭乱,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孙悟空敌不过他,没办法,只好去请菩萨来帮忙收了红孩儿,唐僧才得解救。
如果他们都在困难前低头,唐僧就会被红孩儿和牛魔王吃掉,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猪八戒回到高老庄继续成亲,沙僧又将回到流沙河底。像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一条丑陋的毛虫经过磨练变成蛹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一粒细小的沙砾经过磨练钻入蚌壳之中变成一颗闪耀的珍珠。有了自己的理想就要努力去实现它。加油吧,砥砺前行,永不放弃!
篇三十三:西游记读后感
霍雨佳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读过这本书的人很多,我读完这本流传至今的小说,令我深有感触。
《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途中经过了火焰山、车迟国、乌鸡国等很多地方,孙悟空神通广大,七十二变;唐僧诚心向佛,性情和善;猪八戒憨厚单纯,爱护师傅;沙和尚任劳任怨,不怕吃苦。
那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处处暗藏着危险:三打白骨精,好在孙悟空火眼金睛,当机立断,识破了白骨精的不怀好意;三借芭蕉扇,铁扇公主记仇,不借芭蕉扇,多亏哪吒和托塔李天王的鼎力相助;三探无底洞,悟空为救师傅,在深不可测的无底洞里几进几出,将危险抛之脑后……师徒四人的坚定、勇敢、机智、团结,最终使他们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这种团结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有一次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去参加英语竞赛,由于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没什么信心,所以我为自己领了个翻记分牌的任务,主要就是想积累经验,其他人也和我一样分好了工,有擦答题板的、按抢答器的、抢答的。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赛场上,大家互相打气、团结互助,最后获得了第一名!这不正和《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一样吗?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脚踏实地,最后才能取得成功,缺一不可!
《西游记》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不是书中的某个人物,也不是那九九八十一难的艰险,而是师徒四人之间那种团结奋进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