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起几落百折不挠
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三年之后,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范仲淹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犯言直谏,乃至多次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忠心报国,边陲立功
宝元元年(1038年)宋藩镇西平公李元昊另建西夏称帝,侵犯宋朝。范仲淹出任陕西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致书元昊,劝其归顺但不果,随即进行军队体制、防御等改革,奖罚分明。练甲兵以治军旅,出奇制胜。庆历二年(1042年),密令长子纯佑率兵奇袭,收复无数失地。当时有歌谣传诵:军中有一范,西夏闻知惊破胆。范仲淹西疆御夏,扼险制胜,灵活出击,安抚并用,正确的战略决策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从延州到庆州,三年三次大战,他的《攻守议》与《再议攻守》,确定了对边关和西夏的才略,使朝廷和将帅们钦服。时年他已逾54岁,满头银发,望空中南飞雁,心中感慨万千,挑灯填诗《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范仲淹、韩琦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他在宋夏战争中荣立大功,升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庆历新政,改革图强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庞大,国家元气大伤。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二)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三)严密贡举制度,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四)谨慎选拔任用各级官员(五)均公田。(六)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七整治军备。(八)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九)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十)减轻劳役。 《条陈十事》写成后,呈送给宋仁宗,便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挑拨离间,对改革派落井下石。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等人被撤去军政要职。
为国为民,先忧后乐
范仲淹被贬为邓州做知州,创办“花州书院”,昔日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请他按岳阳楼图写一篇撰记。庆历六年(1046年)9月14日夜晚,他把岳阳楼图挂起凝神构思,因早年随继父读书曾到过岳阳楼一带,回想起来,其景色之妙,远衔青山,近吞长江,朝晖夕雾,气象万千。他乘兴挥毫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送到岳州,滕子京大为感动,即命人刻石。其中那两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不胫而走,迅速传诵开来。宋仁宗闻此慨然称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公元1050年,62岁的范仲淹任尚书户部侍郎(五品),63岁知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泣哀悼。北宋皇帝宋仁宗闻讯后难过万分,命辍朝一日,以似国遇。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