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浮于事的意思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近义词:粥少僧多、十羊九牧、僧多粥少、杯水车薪、投闲置散
反义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
出处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译文:
《礼记·坊记》:“孔子说:‘如果人人都像君子一样,宁愿推掉富贵,安贫乐道,那么天下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了。如果所拿的俸禄超过自己的付出,着了类似于贪污,只有付出超出了该得的俸禄,才能称得上廉洁。因此,君子宁肯少拿俸禄,使自己付出超过俸禄。’”
2、人浮于事的故事
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学者名叫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zī)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suī)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戴圣是西汉时期的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在《礼记》中讲述才能与俸禄的关系:俸禄和职位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贪污;自己的勇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近似于廉洁。因此君子宁肯让自己浮于俸禄之上,也不愿让俸禄浮于自己能力之上。《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在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俸禄和职位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奉献,那就是类似于贪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因此,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贡献和能力。
后来,“人浮于食”变成了“人浮于事”,含义也有了一些改变。现在泛指:人员配置过多,或者岗位职责不明晰,工作效率低下的病态组织机构。
3、人浮于事举例
工厂人浮于事,很多人不干活白拿钱,拿钱的也不出力。
一些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只因机构中的许多人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优先级别较低的项目上。
大量资金投入人浮于事,功能紊乱的政府部门,并希望公共服务会因此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