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毛之地的意思
毛:古通“苗”。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近义词:寸草不生、穷乡僻壤、人烟稀少
反义词:鱼米之乡、天府之国、膏腴(yú)之地
出处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dié)老而绥(suí)焉,请唯君王之命。”
译文: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大王如果怜悯我这个已经丧亡的人,请赐一块贫痔、五谷不生的地方,让我带几个年老体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残生。请让我遵从您的命令吧。”
2、不毛之地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郑国,在郑襄公在位期间。郑国由于兵弱民穷,只能依附于旁边的楚国和晋国。公元前600年(郑襄公五年),楚国派兵攻打郑国,晋国派兵前来救援郑国。公元前598年(郑襄公七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 郑晋结盟,惹怒了楚国。
公元前597年(郑襄公八年),楚庄王以郑国背楚向晋为理由,又出兵伐郑。当时,楚庄王亲率楚国大军伐郑,长驱直入郑境,攻破郊关,直抵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
郑国将士与百姓一直坚守城池三个月,晋国援军仍迟迟不到。城内将士和百姓伤亡惨重,万般无奈之下,郑襄公只好袒露上身,左手持降旗,右手持鸾刀,上前恭迎楚庄王。
对楚庄王恭敬地说:“我不德,得罪了上国,又不能服侍上国,因而得罪了上国,使上天降罪于郑国,使君王怀怒,降祸于郑城,又劳君王千里劳苦来到郑国。我已知罪。郑国的存亡,在于君王,若君王顾及先祖武公、庄公的友好,不灭郑国,延其宗祀,使郑国成为楚国的附庸,乃是君王之德!”
楚庄王乘势占领郑国大片国土,郑人也成为楚人的奴隶,但是郑襄公想继续保留郑国的宗庙社稷,于是请求楚庄王给自己一块封地,让自己的宗庙和社稷能够继续保留下去。楚庄王答应了郑襄公的请求,赐给了郑襄公一块土地贫瘠的的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亦作“不食之地”。原意泛指寸草不生、稼禾不长的地方。现多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土地贫瘠、荒凉落后。
3、不毛之地举例
傍晚,探险队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了帐篷。
这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