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小说简介、读后感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推荐理由
“你有次信上说《半生缘》像写你们,我说我没觉得像,那是因为书中人力求平凡,照张恨水的规矩,女主角是要描写的,我也减成一两句,男主角完全不提,使别人不论高矮胖瘦都可以identifywith自己。翠芝反正没人跟她identify,所以大加描写。但是这是这一种恋爱故事,这一点的确像你们,也只有这本书还有点像,因为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恋爱。
一九六九年六月廿四日张爱玲致邝文美书
《十八春》就是《半生缘》的前身。她告诉我们,故事的结构采自J.P.Marquand的“H.M.Pulham,Esq.”。我后来细读了一遍,觉得除了二者都以两对夫妇的婚姻不如意为题材外,几乎没有雷同的地方。宋淇《私语张爱玲》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显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陈子善
张爱玲受到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大,但《半生缘》却把通俗小说升华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止庵
年岁渐长渐体会,这《半生缘》,恐怕更是你、我今生同样难解之缘。──李昂
缘只半生,都成了前尘往事。就从那个“我们都回不去了”的地方,开始了张爱玲不朽的文学世界!──南方朔
《半生缘》是张爱玲*温柔与敦厚的小说,大器不言可喻。几乎是张氏**一部探索到内在温暖的作品。──袁琼琼
《半生缘》脱去张腔一贯的辛辣嘲讽,转而变得温柔、多情且善良,真正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苍凉惆怅之余,又透出一股平和的理解与宽容。──郝誉翔
我始终觉得,“我们都回不去了”是张爱玲在心底对胡兰成说的话。被绑架囚禁于黑屋的不是曼桢,而是张爱玲的余生。──张瑞芬
半生的缘份,注定一世的沧桑。这世间男女,这爱恨交错,在张爱玲冷澈透骨的笔锋之下,无所遁形。──彭树君
这是一部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唯因为普通,所以靠近。因为靠近,所以知道那些得到中的疏远,重逢里的永别,都是真实。──杨佳娴
《半生缘》是我二十岁左右启蒙我极深的一本小说,当时读完只觉得天摇地动,“世界的光度变得不一样了”。──骆以军
曾经,*揪我心的一本书,一个爱情。这个“半”字,让人悬念一生。因为深刻的爱情必然伴随巨大的惘然。──钟文音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人世遇合情感劫毁,张爱玲*是深得其中三昧。──苏伟贞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载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报》,题《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经张爱玲改写后,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我们回不去了。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媒体评论
夏志清: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
陈克华: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白先勇: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
南方朔:许多人是时间愈久,愈被遗忘,张爱玲则是愈来愈被记得。
木心:她称得上“活过”“写过”“爱过”。
侯孝贤: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
蒋勋: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世代随她一起死去.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
贾平凹: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李碧华:“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
王安忆: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
叶兆言: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
王德威: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
杨照: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
苏童: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
李渝:时间过去,运动过去,再看张爱玲,必须认可她的优越性。
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李昂:这个女人好像替我及我们许多女人都活过一遍似的。
艾晓明:谁说张爱玲是避世的呢?她难道不是一直藉作品对读者推心置腹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斯人已逝?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学史中,我们注定还会时时遇到她,谈到她张爱玲。
刘川鄂: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华,以男人的喜好为喜好,以男人的价值为价值,张爱玲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她顽强地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处处有她的“此在”。
蔡康永:迷张爱玲的人,大多是贴身的迷、贴心的迷。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读后感
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知是什么样的情绪充斥心内。
世钧和曼帧的爱情,缓缓的像首诗,那样美。我喜爱曼帧坚强独立的人格,一个多么美好的女孩呀,人生竟悲凉如此。阴差阳错的转身,就是一生。永远的无奈。岁月里不能改变的那些无奈就像藏在玻璃深处的瑕疵,你只能看着它们存在,不能改变任何。
这么说来,人生倒像是一场堆砌的冰水晶的盛宴。
想起最近流行的一句话“神马都是浮云”。在人生里有什么是确定的呢?谁说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呢?没有什么固定是确定一个人命运的东西,曼帧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女孩子啊。在我的内心里,她的性格坚强独立,理性宽容,在礼节上有张有弛,大度而明事理。她就是我所以为的完美女性。照我的想法来看,这样的女孩该是可以获得多么完美的人生啊。而她和世钧的恋爱,自由浪漫,相知相爱,又相互理解体谅。谁曾想呢?在那样的情况下竟就发生这样的转折,半生的缘分后,他们就只能在各自的路上看着岁月的水晶,无奈的转身,无奈的说“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各自的转身,我无奈,只能苦笑。
在世钧荒唐的猜测,然后痛苦的回头下。我是多么痛心,深感到那种心痛深入到内心里去拔不出来一样的刺着。我没有眼泪,有时候,痛比眼泪真实。我紧抓着那痛,一遍遍说哎!究竟是悲剧啊。然而实际,我是多么瞧不起世钧,不是在之前说过的么?“即使是有别人来喜欢你,我也会去抢你过来。”可遇到的时候呢,其实又不是真的遇到,只是世钧心里吃醋的幻想啊,竟然什么不说就这么放弃了。两个人真心的一场恋爱,就这么在不信任的醋意里错过。有时候就是啊,一次的错过就是一辈子。为什么不给自己的爱情一次机会,不给自己的幸福一次机会呢?真心相爱就要勇敢追求,大胆表白,要知道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你的。爱,就要不遗憾吧。
至于说到,人性。这应该还是在社会的这个大前提下说来说。对于曼璐,曼帧说的对。“我觉得我姐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谁更不道德。”在那样的时代下,一个如此明白事理的女人真是耀眼又伟大。相较之下,那么多人,在这样的社会下,被扭曲的不成人形。我们难道不认为沈太太的人生是多么悲哀吗?尽管作为一个大太太,她似乎在生活上很富足,那样的中产阶级里,人性的自私,虚伪,贪婪,放纵,被无法想象的扩大成事实。没有人去看看事实是怎么样,只一味的看到浮云上的虚伪光鲜华丽,没有人注意到,那美丽的华袍上爬满的虱子,于是,注定要酿造时代的悲剧。这样看来,在社会的这个帷幕下,曼帧和世钧,叔蕙和翠之,曼璐,甚至沈太太和沈啸桐的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了。这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想到现代很多人谈论人性怎么恶劣,贪婪,骄奢、我倒认为,这只是一个畸形社会下悲剧酿成的催化剂,当然它也是一抹很重的底色啊。不然,何以,这样的劣根性成为普遍呢?上到太太,下到佣人,阿宝,周妈,张妈。都是如此这般啊。是这不合理的社会叫她们走上了歧路。
我想起了老舍的《茶馆》《骆驼样子》,不都是这同样的悲剧么?在那样的时代下,活生生的悲剧。我们都认为时代是进步的,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我想起了现代,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那个在钟声将要敲响千禧年走向二十一世纪之际跳下火车站的标志性大钟的人,因为负债,他在地上写下了那个数字后用生命偿还了他。并用生命深刻了社会的悲剧。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故事如出一辙,仍然有多少生命在实践着曼璐的挣扎与痛苦,有多少生命走向了阿宝那样的自私之中,社会逼的人如此。我们怎能批评她们?说到受害,她们是直接的牺牲者,可怜而卑微。
然而生命,不就是如此么?卑微,可怜。
看《半生缘》,我的心里多少是藏着柔情的。也许是出于对一个女孩美好的祝愿,我热切的希望曼帧和世钧能在一起。然而他们究竟也没有在一起,这反差叫我心痛难过。这时,我突然体会到,作者竟是这样无情,不叫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孩子气的埋怨过后。我不得不认识这一点,作为一个作家,是要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的,谁都喜欢童话,然而童话究竟不是生活。作者抱着一个宗旨,然后从最柔情最残酷的两方面来反衬出她要表现的东西,那个东西不管如何叫人不能接受,它就是事实,客观摆在人面前。所以,作家要“无情”一些,或者更可以说,要忍受更多一些的痛苦与不忍,来展现他要表达的。所以,理智清醒是一个作家很重要的品质。幻想的孩子恐怕是只适合做一个童话诗人。
对于《半生缘》的语言,自然不用说,我深深爱上张爱玲就是从喜欢她优美又贴切的语言开始的,颇又一番古典的风味。这个她师承红楼梦,自然韵味无穷。看看张爱玲吧,值得一品的好文字。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读后感
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主要是主人公认识了十八年的故事。沈世均、顾曼桢两个普通人从逐渐的好感、彼此心中有对方、生死之约到阴差阳错分开、互相挂念、最后为了各自的家庭而成为好友的故事。期间张豫瑾、顾曼璐、祝鸿才、许淑惠、石翠芝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是偶尔清醒偶尔迷茫的。沈世均遇到古曼桢时对其很是钟情,想要一生一世。而当两人产生误会时,怀疑立刻就来了,喜欢的深度和对象也立刻发生了变化,对于石翠芝明明知道两个人不可能,却还是稀里糊涂的接受了,以至于两个人入洞房后就立刻流泪说现在后悔还来得及,而即使后悔又能怎样呢,他们两个爱的人都抛弃了他们,他们是现实的爱情世界的伤者,需要相互的安慰,况且父母都在逼婚,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只能将就着过下去吧
人也是不坚定的健忘的。在姐姐顾曼璐、姐夫祝鸿才的合谋下,顾曼桢被祝鸿才强暴怀上了孩子并关押了起来,顾曼桢对祝鸿才应该说已经恨之入骨。而当孩子出生、姐姐去世后,这种仇恨变淡,甚至到后来主动去照顾孩子,这可以说是为了孩子,但是经受不住其手段而嫁给了祝鸿才,真是记吃不记打,生活无忧虽然有了保障,孩子成了生活的寄托,幸福却全然没有了,家庭冷战一直在继续。还有张豫瑾,原来是和顾曼璐青梅竹马的,后来鼓满路已经出嫁而没有了希望,住在顾家看到顾曼桢长得很像其姐姐,于是开始喜欢起顾曼桢起来感情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始至终的喜欢太难了,不过张豫瑾对顾曼桢的喜欢持续到了最后,虽然他也结婚了,到后来还是牵挂着顾曼桢。里面的细节描写还是很细致入微的:沈世均给顾曼桢拣手套送会时避着别人避嫌、饭店吃饭放筷子、顾曼桢给徐叔惠、沈世军织毛衣掩护着两人的关系、沈世均送顾曼桢去家教在楼下多呆了几分钟等等,都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彷徨深刻进行了描述。
命运是无常的,谁也不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而我们依然能继续计划着关于未来的美丽的梦想。顾曼桢因为被关押而无法与沈世均联系沟通,海枯石烂的诺言就这样被轻而易举的粉碎,在黑暗屋子里顾曼桢积攒了一肚子话想对沈世均说,可是等到双方见面,时间让一切归于平淡,原先想说的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更不知道说了的意义。时间和空间这个巨大的距离让不愈的感情缠身了缝隙,甚至是消散,毕竟都是凡人,都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急剧变化,是的人的感情更佳的善变、热闹的诺言可信度降低,那种至死不渝的约定和行动、那种等待对方二十年、五十年的可歌可泣的忠贞不渝的传奇爱情早已经作古,所以年不见不见的他们几乎等于形同陌路之人:他结婚了、她被强暴怀了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决定是最关键的,而往往却被周围的人所左右,人就这样顺从了社会、迷失了自我。沈世均和顾曼桢不顾家人的反对走在一起时,别人顺从了。而张豫瑾出现时,家人极力撮合,顾曼桢又开始动摇起来,幸亏自己理清了自己到底喜欢谁。顾曼桢被姐夫强暴,却在家人的劝说下减消了对其的仇恨。沈世均和石翠芝都知道对方是不适合的,却被撮合在了一起。
半生缘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故事,计划和安排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打破,人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和顺从,所有的挣扎和反抗终究是徒劳的,感情是捉摸不定的,爱情在一定时间是甜蜜的、温馨的,却很难保险,只有无趣、无聊、无味的生活能够持久和永恒下去。生命和生活虽然经常是作选择题,但是却是在优先的选择项内、选择一个被暗示、被安排、被胁迫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选项,千百万个不愿意都抵挡不住生活的安排。而这就是生活。
办事情愿肝肠断,
海枯石烂终虚幻。
命运多舛十八春,
痴心一片注心间。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经典语录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经典语录
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尾巴经常让人记不起,我们的惆怅常常是这样的事实;很多年以前,我们刻骨铭心的爱过或被人刻骨铭心的爱过的都已经是昨日的黄昏。。——《半生缘》
也许真的过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恋人,是不是可能想电影或者小说里写得那样,四面相对,傻傻的问:‘‘你还好吗?”。——《半生缘》
不是不可能但前提必须是:爱过的人心底里只有对对方的爱和对上苍的感激,不能再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个人,很难再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也许只是问自己:我喜欢他吗?感情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种氛围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我们,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半生缘》
有许多婚姻都是相爱的人不能结合,能结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半生缘》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人的一生只限于半生缘,为何只有半生的缘分,却不是一生一世的缘分,难道天空中的星夜之上一轮圆月必须切割成另一半才能团圆完整只能在剩下的后半生里苦苦等待一个毫无痴心的知己吗?本来还有一丝机会再重新相聚一起,但是面对毫无慈悲的命运却要一次次的擦肩而过的感情,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人生,事到如今也许只能有十八春的缘分。只要错过一次,就是等于自己错过自己一辈子吗?但愿,那好似一刹那的遗憾。。——《半生缘》
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满又空,人生匆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就在每一个不是巧合的巧合中错过着时间,会改变一切,半生的等待又换来了什么-甜蜜而又绝望的等待和无止境的忧伤,最爱的人,近在眼前,却又是那么遥远。最后的见面,似上苍早已注定的安排,一切都过去了,那些忘不了,变不了的......我们回不去了,时间是一条河,我们顺水而漂,那是再也回不去的了,那个我爱的人,那个我们相爱的时光,那时微风轻轻吹,待如今只有冷雨凄凄呐。。——《半生缘》
如果我们用半生的时间来怀念一个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了,就是活得太寂寞了,无所事事,只能在回忆里过日子。。——《半生缘》
虽然我想我在这半生恐怕只能在心境的黄昏里捧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渐渐让自己进入那样无孔不入的苍凉中。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半生缘》最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