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简介推荐理由、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作者:海莲·汉芙,译者:陈建铭。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 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还有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
《查令十字街84号》推荐理由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
★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荐语:因为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2》,这本书火了。前几天院长君刚刚去过伦敦,就在距离查令十字街几公里的街道徘徊,阴差阳错没能到这个读书人的圣地一看,留下美丽的遗憾,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
《查令十字街84号》内容推荐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作者简介
作者海莲·汉芙,1916年4月15日出生在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度过,一生潦倒。海莲·汉芙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乃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剧集撰写剧本。主要的著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游册《我眼中的苹果》、自传《Q的遗产》、《纽约来鸿》、《布鲁姆斯伯里的 女伯爵》以及一系列以少年为对象的美国历史读物。1997年4月9日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市。
《查令十字街84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一个不成名的女作家,一座老书店的经历,彼此隔着宽阔的太平洋,他们从没见过面……然而,他们之间的故事却感动了全世界。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33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20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30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20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因为对书的热爱,他们产生了深厚情意。
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所以我们渴望一份感动,一份莫名其妙的眷恋,一种唯有心证,无需言语的默契。因为在这个因过于繁忙而冰冷的世界上,我们只是过客,我们太想知道,是否还有一种温暖、一种传说,能支撑我们坚持下来,觉得不虚此行。
唐诺曾经说过:“如果说从事出版工作的人,或仅仅只是喜爱书籍、乐于阅读的人得有一处圣地,正如同麦加城之于穆斯林那样,短短人生说什么也都想法子至少去它个一次,那我个人以为必定就是查令十字街,英国伦敦这道无与伦比的老书街,全世界书籍暨阅读地图最熠熠发光的一处所在,舍此不应该有第二个答案。”
他,肯定读过不止一遍《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某一个周六,我在图书馆待了一下午,读完这本书。
这是一个穷困潦倒却乐观自信的小作家和一个古板旧书商之间的通信来往,结集出版后却被奉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何以被奉为圣经?我并不太理解。
海莲,生活拮据,以写字为生,结实儒雅又富有学识的书店经理弗兰克,在长久的通信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和友谊。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产生共鸣,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赏的芬尼小姐,因为一本诗集而对济慈发生爱情。
海莲与弗兰克的第一封信,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的信从中规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莲成为“弗兰克先生的汉弗小姐”,弗兰克是“海莲的弗兰克”。连那间海莲一生从未踏进的书店,也在海莲的朋友们口中变成了“海莲的书店”。他们的交流在谈论书之外,开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兰克的妻子和儿女以及他的同事们也先后加入了为海莲写信的队伍,海莲在邮寄书款之余,也会为处在困难中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一些生活物资。虽然他们从未见面,海莲却已经像是老友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好奇弗兰克妻子诺拉对海莲的态度。后来在诺拉与海莲的通信中,诺拉坦诚自己曾经嫉妒过海莲,因为弗兰克是如此喜爱读海莲的信,而自己却从未与丈夫有过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话让我脑补了这样一个故事。妻子偶然发现丈夫经常与一位美国女士通信,两人你来我往,每当收到信,丈夫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认真而沉浸地回信。或许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们的玩笑话里捕捉到一丝暧昧讯息,女人的好奇心总是很强大的,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了那些信,从信里,她感觉到那位美国女士学识渊博,且幽默风趣,与丈夫志趣相投,与自己截然相反。虽然信的内容毫无苟且,坦荡光明,她仍然出于一个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试着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诺拉能向海莲坦诚自己曾经的嫉妒心,说明她早已解开心中的芥蒂,在后来的交往中,海莲多次为诺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资,诺拉也赠送海莲一条邻居老太太亲手织的围巾。这两个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结成了友谊。(写到这里,我不禁笑了一下:这要是放到中国的电视剧里,会不会又是一场“回家的诱惑?”)
我一直认为文字比语言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是与自己对话,一支笔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着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剖析着自己的内心,而在语言交流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违背自己的本意,因此,文字能比语言更加打动人。顽固地不爱沈从文的张兆和不是也没躲过沈从文的“情书攻击”吗?
或许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早已让信之彼端的两个人有了超越友谊之外的情谊,海莲的朋友和弗兰克的同事们的揶揄和调戏就是证明。然而这些“调戏”并没有让这段感情最终发展成为爱情,他们的关系,最终是发乎情,止乎礼。
在生活最苦闷的时候,海莲借酒浇愁,也只是说一句,“弗兰克,能够懂我的人只有你了。”书信,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稳固而安全。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样的情感已经鲜少在现实中存在了。遗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 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终未踏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唏嘘之后,我又感到庆幸,“相见不如怀念”,幸好,他们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纯真的那份记忆。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这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这是一本信札集。一位主要的写信者是美国30多岁没有婚配的小姐海莲娜.汉弗,另一位写信者是英国一个经营旧书的书店店员弗兰克.德尔,有妻子和儿女。
海莲娜是一位自由作家,收入并不多且不固定。也许因为美国的书卖的太贵,也许因为美国书的装订设计不合意,海莲娜写信给了从广告上看到的这家英国旧书书店,希望能买到一些价格合理的自己想要的书。不想这就开始了一段和弗兰克20年的书缘。
一开始海莲娜还有些客气,但是很快她便用轻松可爱的聊天口气来写信了,随随便便的聊聊身边的事情,心里所想的,甚至撒撒娇;而另一边的弗兰克则基本保持着英国绅士的风度,以比较正式的词语回信,只是在多年后才把称谓改成了“亲爱的海莲娜”,或许如他所言,这是因为这些信与工作相关,需要在店内存档。
信里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比如弗兰克在1949年时,英国国内的供应非常紧张,食品都是配给制。美国的副食供应应该比较充裕和便宜,所以海莲娜给弗兰克寄去了不少食品,比如火腿,鸡蛋(干燥蛋是什么东西?),牛舌罐头,甚至还有当时看来奢侈的丝袜。
到了52年,英国的经济状况应该有了明显好转,弗兰克也倾囊而出买了一辆旧汽车。1953年9月的信里则说道食品配给制已经取消了。
弗兰克在信里提到:如果不是您在信中提及,店内的年轻人竟然不知道英国曾经“占领”过美国。可见战后的年轻人历史知识少的有点可怜,也或许是英国政府刻意弱化曾经失败的殖民史。
这样的书信联系持续了差不多20年,直到1969年初,海莲娜收到了书店寄出的弗兰克的讣告。在这20年的时间里,海莲娜和弗兰克建立了特殊的友情,也许是感情,但是海莲娜从来没有去过英国面见弗兰克,即使在弗兰克和书店其他人热情邀请多次也没有成行,是因为如海莲娜所言经济拮据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她心中一定有特殊的感受和痛心的回忆,所以收到讣告后难以成眠。事后又决定把他们之间的通信集结成书出版,本书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并被拍成电影。如今,查令街84号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景点,无数爱书人、读书人来到这里,用自己的心来体会海莲娜和弗兰克之间无法言说的情愫。那份从未谋面、隔着千山万水的感情,从字里行间里读来却仿佛就在海莲娜身边,她似乎是和身边的大黄狗那样聊着有趣或无趣的话题,只有最体贴的朋友才有聆听这份唠叨的资格。
《查令十字街84号》经典语录
1.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2. 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3. 我始终不愿也不甘臣服于转瞬出现在对方屏幕上的电子邮件;……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是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4.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件人双方皆然。
5. 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光荣
6. 一个社会,若意图在两个星期到一个月内就决定一本书的好坏去留,要求书籍打它不擅长的单败淘汰赛,这个社会不仅自大愚蠢,而且可悲的一步步向着灾难走去。一种只剩下永恒当下的可悲灾难。
7. 只要是他喜欢的,我都照单全收——小说除外,我就是没办法喜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操演着不曾发生过的事。
8. 我们都健在,不是吗……
9. 从形态上看,我们眼前的世界往往,只有这薄薄的一层,而查令十字街通过书籍所揭示的世界图像,却是无尽的时间层次叠合而成,包括我们因失忆而遗失乃至根本不知有过的无尽过去,以及我们无力也无意瞻望的无尽未来。
10. 记得许久之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找到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11.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可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他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蜿蜒市街,南端直抵泰晤士河,这里有最漂亮的查令十字街车站,如同一个美丽的句点,往北路经国家艺廊,穿过苏活区和唐人街,旁及柯芬园,至牛津街为止,再往下走就成了托登罕路,很快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大英博物馆。
12. 让汉芙的珠玑妙语和古道热肠不时温暖自己被冷硬显示尘覆的内心。
13. 我们想要用某种方式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所以我们今天通过书刊邮寄给您寄了一本小书,希望您会喜欢。
14. 正当我苦心孤诣的一头热滔滔不绝时,她竟不耐烦的插嘴说“你真的中毒不轻哎”。唉,这下子你应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
15. 隔着三千英里的安全距离,我写了一堆没大没小的信,我大概只会悄悄的溜进去又静静的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我是谁。
16. 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17.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度,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18. 好书像真爱,可能会一见钟情,但那种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19. 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20. 原来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相较于既有的书籍世界,懂得事这么少,瞻望的视野这么窄,思维续航能力这么差,人心又是那么封闭懒怠,诸多持续折磨我们的难题,包括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不仅有人经历过、受苦过、认真思索过,甚至还把经验和睿智细腻的解答好好的封存于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