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读音是[suí fēn hé],绥芬河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先后隶属于唐、金、明、清等朝代,唐称“率宾水”,金称“苏滨水”,明称“速频江”,清代始称“绥芬河”。“绥芬”一词源于满语,锥子之意,指在这条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
绥芬河介绍
绥芬河(黑龙江省辖县级市)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唐称“率宾水”,金称“苏滨水”、“恤品水”,明称“速频江”、“恤品河”,清代始称“绥芬河”。绥芬河是一座风光秀丽的边境山城,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7公里,辖区面积460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城乡各半,下辖绥芬河镇、阜宁镇。
绥芬河既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也是承接我国振兴东北和俄罗斯开发远东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
绥芬河市2011年6月列为黑龙江省“省直管”试点市,受黑龙江省直接管辖,被赋予黑龙江省辖市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3年,绥芬河市已正式被国务院批复为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允许一种外币在中国某个特定领域行使与主权货币同等功能。
民俗文化
绥芬,满语是锥子的意思,因为绥芬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满族人因此而称它为绥芬河。
绥芬河的建筑文化,就概括了绥芬河的历史文化、开放文化、边贸文化、边关文化和宗教文化。绥芬河的建筑形式,之所以是俄罗斯建筑风格,有地理因素,也有着历史原因。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绥芬河成为边界地区,变成了口岸站。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1903年全线通车。中东铁路通车后,来自俄、日、英、法、意、美、朝等国的使节纷至沓来,各国商贾云集小镇,给绥芬河带来了西方的商品,同时也将其文化和建筑风格予以传播。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人头楼,之所以能在上个世纪初期,赫然矗立在中国绥芬河的土地上,这其中蕴含的既有那段屈辱的中华民族史,也是开放文化、边贸文化、边关文化的缩影和见证。东正教堂的建成,又是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对绥芬河民众的渗透。
绥芬河是个移民城市,建市之初人口仅有1.5万人,市民来自祖国各地及黑龙江省各地市。各种思想潮流、风俗习惯、地区文化相互交织,并与西方文化特别是俄罗斯文化相互交融,使绥芬河成为异国风情浓郁、文化多元融合的包容之城。市区林立东正教堂、俄领事馆等几十处历史文化景观建筑,道路标志、商店招牌和广告用语多用中俄文版面,商场、酒店、餐厅等服务人员俄语普及率100%,被誉为“中俄友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