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呢?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源于重耳在当上晋文公之前遭追杀,逃到楚国受到楚王礼遇,于是答应楚晋交战必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拼音: tuì bì sān shě 简拼: tbss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退避三舍的意思: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他于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做晋国国君,在位时间仅九年。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开
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为后来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都是以他为主角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历史人物
除了晋文公重耳外,还有晋国大将先轸,在背后策划了这次城濮大战。
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在晋文公重耳流亡到楚国时礼遇有加,不听子玉的劝阻,放生了重耳,其后在城濮之战中又想阻止子玉冒进攻击,遭到拒绝。
楚国的大将子玉,晋楚交战的主将,不听楚成王撤军的命令,与晋文公率领的晋国军队交战于城濮,战败,回到楚国方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