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案牍劳形
案牍劳形
案牍(dú):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近义词:日理万机、案牍之劳
反义词:毫无留牍
出处
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唐·刘禹锡《陋室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案牍劳形的故事
唐朝时期,有个著名诗人名叫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非常擅长山水诗,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刘禹锡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
有一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于是故意刁难他。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后来刘禹锡还请人将《陋室铭》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
后来人们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总结出“案牍劳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公事很繁忙。
举例
每天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短短十余年,就使武幽国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只要遵行譬喻,你自己就成了譬喻的一部份,也就免于案牍劳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