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孩子分两种,一种是害怕打针的,一种是不想承认自己害怕打针的。
带孩子去医院打针,既是孩子的噩梦,也是家长的噩梦,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哭二闹三逃跑的剧情。
打针时的紧张、恐惧、疼痛等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由于他们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本能的方式缓解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在孩子害怕打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从而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呢?
1、让孩子知道,打针确实是有点疼的事情
打针的疼痛对于成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但对幼儿来说疼痛一定是存在的。所以家长其实不需要说“打针一点都不疼”这样的话,反而可以在去医院前就告诉你的宝贝:“我们马上就要去打针了,可能有点疼,但是只疼一小会儿,然后就不疼了噢。”因为如果家长一直强调打针不疼,孩子内心会产生矛盾感,明明感觉到打针很疼,妈妈为什么说不疼呢?家长认可打针的疼痛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此外,还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觉得疼可以试着咬咬牙或攥攥小拳头,这样简单的心理疏导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勇敢面对打针的疼痛。
2、接纳孩子的哭泣,用温柔的陪伴与安慰正面鼓励孩子
家长的陪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并且增强安全感。孩子如果有自己心爱的玩具,也可以带上,用来安抚情绪。
打针时家长一定要保持镇定,由于每个孩子对疼痛的忍耐指数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在你跟他做了心理建设之后他也依然会哭,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说:“不能哭,你看比你小的小朋友都没有哭哦,你是个大哥哥更不能哭。”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更加伤心,从而产生挫败感,来医院不仅要受罪,还要被比较,医院真是个可恶的地方!
不妨接纳孩子的哭泣,并且肯定的告诉他:“你很勇敢,你很棒!”在孩子哭得厉害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抱起来放在肩膀上,温柔的拍一拍,家长的肢体与语言安慰有类似于情感镇静剂的作用。
3、平时千万不要用去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
一些家长喜欢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来吓唬他,从而让孩子听话。比如有些家长会说“你再不听话,就抱你去医院了“、“你再哭,就让护士阿姨给你打一针”,虽然孩子表面上不再顽皮了,但是在他们心里,医院、白大褂、打针、疼这几件事自然而然的就联系在了一起,反而成了更大的心理负担。
很多孩子直到成年后依稀记得儿时对打针的恐惧感,所以,被强迫打针是一件很痛苦的心理折磨,孩子要战胜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打针带来的恐惧感。因此,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吓唬孩子,这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4、和孩子一起进行情境游戏,缓解负面情绪
小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乐趣。家长可以利用孩子这一爱好,鼓励孩子扮演医生,假装给爸爸妈妈或者玩具娃娃“看病打针”。通过情境游戏、角色扮演去体验各种情绪,包括担心、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
还可以通过共读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来引导孩子,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去到医院会发生什么,让他们自己体验看病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孩子释放紧张的情绪。